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2016年04月08日00:00
字体:[ ]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本报告中,CNNIC把国内的社交应用类型主要分为即时通信工具、综合社交应用、图片/视频社交应用、社区社交应用、婚恋/交友社交应用和职场社交应用等六大类。其中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率最大,占手机网民的90.7%;综合社交应用的使用率为69.7%;工具性较强的图片/视频类应用使用率为45.4%,排在第三;社区社交应用使用率为32.2%,排在第四;其他两类社交应用的使用率相对较小,均在10%以下。

社交用户中网络重度用户较多,社交应用导流入口效应凸显

本次调查的社交用户中,82.7%的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在5年以上,61.7%的人通过手机上网的年限也在5年以上。从社交用户平均每日接触互联网的时长来看,整体上网时长、手机上网时长在6小时以上的用户分别占36.9%22.8%,每日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用户分别为79.5%60.5%,网络重度用户较多,社交应用成为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社交应用的大流量、高时长,各社交平台进一步推进电商化,形成多入口流量导入模式,为社交应用的盈利创造了条件。

沟通交流、关注新闻热点及兴趣、获取及分享知识是使用社交应用的主要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使用社交应用的主要目的有:与朋友互动(72.2%)、了解新闻热点(64.3%)、关注感兴趣的内容(59%)、获取知识和帮助(58.3%)、分享知识(54.8%)。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社交目的,就出现了不同的社交产品:熟人社交、社交媒体、社区社交,这些社交产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此外还有一些提及率相对较小的社交目的,如认识更多新朋友、发现潜在客户/机会等,陌生人社交、职场社交等应用的出现较好的满足了用户需求。

不同社交应用的使用行为和目的差异明显

本次调查中,我们选取了微博、微信、陌陌三个代表性应用进行重点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微信、陌陌的使用更偏重沟通,其中微信偏重熟人关系链上的沟通,和朋友互动,增进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提及率为80.3%;陌陌则是年轻人认识新朋友的社交平台,在认识更多新朋友这一目的上,陌陌用户的提及率为48.5%,是三个应用中最高的;微博作为兴趣信息的获取、分享平台的地位凸显,在及时了解新闻热点发表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关注感兴趣的内容获取或分享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识等方面都是用户首选的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社交平台上结识新朋友已经成为常态

调查结果显示,40.4%的社交用户使用社交应用的目的是认识更多新朋友,45.2%的社交用户联系人中有网上认识的朋友。陌生人社交其实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交行为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需求通过陌生人社交应用产品被引导和释放。定位为认识新朋友的社交平台通过引入可识别的身份和个人标签,建立接近真实的社交场景,让相似社会经历的用户能够对位匹配,极大的发挥弱关系的价值。 

请点击下载报告:统计报告全文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