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

2015年10月29日00:00
字体:[ ]

CNNIC移动互联网娱乐报告:移动应用的线上线下服务结合日益紧密

2015年10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各类主要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保持了保持稳定增长,尤其在手机地图、支付、交通等典型应用领域的线上线下服务结合更加紧密。

手机网民规模稳定提升,但新网民所占比例逐渐降低

根据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过去半年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和手机互联网使用率均保持了稳定提升。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3679万,使用率由去年底的85.8%提升至88.9%。调查发现,目前使用手机上网时间在五年以上的用户是我国手机网民的主要群体,达到整体用户的34.1%,而使用手机上网时间在一年以内的用户只占整体的12.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易转化人群中手机网民的渗透率已经很高,因此最近三年以来的新用户占比逐年降低。

通过对最近一年成为手机网民的用户性别、年龄、城乡结构等基本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新网民中,女性用户与中老年用户的占比有了明显提升,预计未来这两类人群的转化将成为国内手机网民增长的核心动力。

网民手机上网黏性增强,但付费能力有待提高

从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和时长上看,我国网民的手机上网黏性正在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69.9%的用户会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且日均使用手机上网在四小时以上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4.5%。但越来越高的用户黏性并未给手机应用带来更多付费用户,目前我国网民为各种手机应用付费的比例仅为16.9%,且月均付费在100元以上的用户只占付费用户的21.1%。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手机应用一直以免费为主,用户普遍对于付费下载应用或为应用内的增值服务付费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但这一现状随着用户付费意识的增强将有望得到改善。

半数用户认为广告影响了手机应用的正常使用

虽然应用内的广告是很多手机应用的主要盈利模式,但调查发现用户对于手机应用中出现的广告关注率较低,甚至认为过多的广告对手机应用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影响。根据调查,64.8%的手机网民曾注意到自己的手机应用中出现了广告,但主动点击广告的用户仅占其中的7.4%。在意识到自己手机应用中出现过广告的用户中,49.1%的用户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使用有没有广告无所谓,34.7%的用户认为广告很反感,并且可能降低使用该应用的次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6.2%的用户会因为过多的广告而选择卸载该应用。

地图和支付类作为典型手机应用的代表增长十分显著

作为手机互联网典型应用的地图、新闻、出行、支付和安全这五类手机应用在过去一年中伴随手机网民规模的增长快速发展,并得到了政府与资本方的大力支持。通过与更多线下服务相结合,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而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将为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从用户规模上看,手机地图和手机支付这两类典型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大。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用户出行需求的不断结合,手机地图类应用以其方便、实时且不断更新的特性迅速成为很多网民手机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仅2015年上半年手机地图用户规模就增加了6589万,使用率较去年底增加了8.5个百分点。手机支付工具由于阿里、腾讯等厂商的大力推动,线下支付场景不断拓展,用户规模较去年底增加了5840万,使用率上升了7.5个百分点,与手机地图类应用一起成为过去半年用户规模增长排名前二的手机应用类型。未来以手机地图和手机支付为代表的手机应用将连通更多线上线下服务,促使移动互联网与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更多深度融合。

用户设备与网络环境呈多元化发展,分布更加均衡

国产智能手机硬件性价比的提升拉动了网民手机终端快速更新,目前网民所使用的手机为一年内购买的比例高达53.9%。由于各品牌的手机在核心功能上并无较大差异,因此对用户来说,价格成为区分不同手机的核心指标。从用户使用的手机价格上看,网民手机价格的分布相当均匀,各价位的手机占比均未超过20%。

在用户手机网络方面,国内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运营商的积极推动以及网民对移动端高流量应用的使用需求共同推动了2G用户向3G/4G用户的迁移。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4G用户总数达到2.25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17.4%。除了3G/4G外,Wi-Fi也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公共Wi-Fi的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目前所有手机网民中仅有54.8%的用户会对公共Wi-Fi进行有意识的鉴别,可见对于公共Wi-Fi使用安全的宣传势在必行。


请点击下载报告:统计报告全文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